点击更换验证码
您好,欢迎您进入指南针全赢决策服务中心。您正在查阅的栏目是
可控核聚变的“巨无霸”来了

栏目:   作者:李增科(资格证书号:A0120615010001)   时间:2025-07-23   查看: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买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它的原理是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可控核聚变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近两年,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概念的炒作一浪高过一浪,坚守价值投资的股民对此可能不屑一顾,喜欢做题材热点的股民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阵风”,对于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径和发展动态并不是真正关注。然而,就在很多人认为“人造太阳”遥不可及的时候,可控核聚变的“巨无霸”公司已经来了。

 

“巨无霸”核聚变公司的前世今生

 

      7月22日晚,中国核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拟10亿元参股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变公司),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一笔投资就是10个亿,这个聚变公司到底是什么来头?

 

 

      在中国核电的这份公告中我们发现,投向聚变公司的资金远远不止10个亿,投资方也都是响当当的能源“大腕”,见下图:

 

 

      聚变公司原为中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曾用名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1983年。在2024年底,由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4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在四川成都宣布成立,并且在这场活动上,中国聚变公司(筹)举行了揭牌仪式。

 

      2025年,一众央企能源巨头开始对其增资。2月28日,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就曾分别公告称,向中国聚变公司增资入股10亿元、7.5亿元。6月18日,中油资本发布公告称,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昆仑资本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昆仑资本向聚变公司投入超过30亿元,持股比例为20%,成为聚变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再加上国绿基金、上海聚变、四川聚变的增资,7家公司投资总金额约为114.92亿元。7月22日,聚变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百亿量级的核聚变公司成型,说它是这一领域的“巨无霸”毫不为过。

 

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径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关键在于能量的控制,核聚变产生的温度可达到数百万甚至上亿摄氏度,为实现可控性,需运用特定技术对高温等离子体进行约束。目前技术路径主要有三种:重力场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其中,目前最具应用潜力的是磁约束的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托卡马克(TOKAMAK),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发明。托卡马克也就是俄语中 “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托卡马克借助超导磁体生成的强大磁场,令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做螺旋运动,悬浮于真空腔内,从而不与器壁相接触。

 

      在这条路径上,中国已经从最初的追随者成为领跑者。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东方超环(EAST)装置不断刷新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时间的世界纪录,今年1月,EAST实验装置实现了超亿度、1066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下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另有消息称,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也正在建设,BEST装置将在第一代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并将率先建成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2025年5月1日,BEST已经启动工程总装,我国核聚变研究由此从基础科学研究迈向工程验证阶段。

 

      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突破技术瓶颈,带来的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虽然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技术难度高,甚至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对于这种超级工程,放眼全球,没有几家公司有实力持续推进。而央企控股的能源巨头利用自身优势联手打头阵,体现了国家战略层面对于前沿科技前瞻式布局的高瞻远瞩。当然,对于股民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战略方向。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来自指公开数据整理,所涉及板块股票不作为投资买入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信息来源:上市公司公告、财联社

以上内容由中情局栏目组为您提供,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看完之后不要忘了在文章下方给我们点赞加油哦~~

举报